绿色发展立潮头——广东污染防治攻坚战综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碧水蓝天激荡新时代绿色发展巨澜。
2020年岁末,广东“碧水保卫战”东莞前线传来捷报,监测数据显示,历经一年考验,该市原有3个劣Ⅴ类国考断面水质全年消除劣Ⅴ类。至此,广东全省原有9个劣Ⅴ类国考断面全部“清零”,水环境质量实现重大改善。
“广州空气质量全面达标!”2020年12月30日夜,广州塔“小蛮腰”打出这耀眼字幕,为3年“蓝天保卫战”写下靓丽注脚——2020年,广州首次实现空气质量六项指标全面达标。
2020年,全省PM2.5平均浓度低至22微克/立方米,优于世界卫生组织第二阶段标准,创2014年有监测数据以来历史最好成绩。
2020年,全省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1.72亿吨,累计成交金额35.61亿元,连续七年稳居全国第一。
治污、减排、降碳,南粤大地污染防治攻坚战一个个战绩辉映碧水蓝天。
这是2018-2020广东3年污染防治攻坚的成绩单;这是广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勇立新时代潮头谱写的绿色发展新篇。
▲2020年12月30日夜,“小蛮腰”亮出“广州空气质量全面达标”字幕
牢记嘱托,励精图治
背水而战战出碧水长流
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调研时,要求广东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彼时广东还有9个劣Ⅴ类国考断面记挂于心。
殷殷关切,指明前进方向;谆谆嘱托,化作奋进力量。
2018年12月16日,广东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作为广东污染防治攻坚指挥部第一总指挥、总指挥联合签发指挥部一号令,吹响2020年消除劣Ⅴ类国考断面歼灭战冲锋号。
9个劣Ⅴ类国考断面,9个治污攻坚战场。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以及其他省领导亲自挂帅督战,相关地市市委书记、市长领衔出征,千军万马披挂上阵。
兵贵神速。迎着2019年第一缕春风,茅洲河流域水污染治理攻坚战誓师大会在东莞长安镇举行,掀开广东省市携手、系统治水、决胜治污大幕。
▲2019年2月12日,茅洲河流域水污染治理攻坚战誓师大会在东莞长安镇举行
茅洲河是总书记记挂的广东9个劣Ⅴ类国考断面之一。这里有全省治污攻坚最重的担子、最硬的“骨头”。随着上世纪90年代以来珠三角经济起飞,该河两岸企业、人口爆发式增长,令这条流经深圳市和东莞市长约33公里的茅洲河水质恶化,氨氮、总磷等指标超过地表水Ⅴ类水质标准十几倍,被媒体称作“珠三角污染最重的河”。
攻坚不怕硬,克难不畏重。省生态环境厅整体谋划,2年15次协调会布阵施策,推动流域上下游合力治污,实施“系统治水、挂图作战”的治水新战略。
面对“硬骨头”,深圳市委市政府意志如钢:“所有工程要为治水工程让路”。挑起千钧担,东莞市委市政府成立“市茅洲河流域综合整治现场指挥部”,调集精兵强将集中攻坚。
▲治理后茅洲河实现从黑臭河水到河清岸绿的蜕变
以大兵团作战推进流域整治项目落地,用“绣花针”的功夫开展流域精细管控,提高系统治污和精准治污的成效。两市累计投入约390亿元,新建污水管网2285公里,最高峰时有10000多人在数百个施工作业面同时开展工程建设。深圳累计完成2482个小区、城中村正本清源工程改造,东莞完成12469栋排水户雨污分流、29992栋排水户末端截污。
“高强度持续投入、全流域系统治理、大兵团联合作战”的治水模式,带来了立竿见影的治水成效。2019年11月,茅洲河共和村国考断面水质首次消除劣Ⅴ类,实现历史性转折。2020年,茅洲河共和村断面由劣V类跳级提升至Ⅳ类,达到1992年以来最好水平,告别了黑臭三十年的历史。
深秋汕头,练江海门湾入海口,渔船成排,波光明净,白鹭翩翩掠过。俯瞰练江,昔日“黑龙”渐变清澈。
▲经过强力整治,练江河水清澈、河面整洁
谁能想到,就在两年多前,这条流经揭阳、汕头粤东两市、全长72公里的练江,被中央环保督察组称之为“污染最重”的河。除了流域内600多万人的生活污水,以印染废水为主的工业废水是练江的另一个主要污染源。
练江岸畔有几座特殊小屋,这是汕头市领导驻点治理练江指挥前移的工作住所。为“明责知责、真抓实干”,全市党政领导包干练江流域15条主要支流治理,按照要求,包干领导每月至少一次在驻点现场办公。
作为全省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牵头部门,省生态环境厅为把“一市一策一专班”服务落到实处,每月至少一次赴汕头、揭阳两市实地督导协调。
为治污染源头,在加快管网建设治理生活污水的同时,汕头、揭阳两市大力推进潮南、潮阳、普宁三地印染园区建设,实施企业入园生产,集中治污,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开辟发展与环保共进新路径。
▲印染企业入驻汕头市潮阳区纺织印染环保综合处理中心
汕头市生业织染有限公司是首批入园建设、率先投产的企业。公司以入园为契机升级节能染缸,这比传统的浸染方式节省40%用水和超20%用电,生产效率提高25%以上。
苦干、实干、精准施策,治水、治产、治城相融。跨过环保危机,练江整治既是一场生死劫,更是一次脱茧蝶变的新生。
新生在碧水中绽放。全省9个国考断面水质在2020年全部消除劣V类,实现攻坚目标;部分断面达到Ⅳ类,实现“两级跳”。
▲经过科学有效治理,惠州沙河水质改善实现“三级跳”
历经三年治污攻坚,全省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显著增强。“十三五”期间建成通水生活污水管网3.37万公里,是“十二五”建设总量的3.3倍。
治差水,保好水,守护老百姓的“水缸子”。为进一步保护东江、西江、北江、韩江等大江大河水质,广东与广西、福建、江西等省(区)积极推进跨界河流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协议实施,相邻地市加强污染联防联治协作,入粤河流跨省界断面水质持续改善。
背水而战,碧水长流。岭南水乡,南粤水更清。
协同控制,示范引领
保卫蓝天迎来彩练当空舞
2021年元旦,每一位广东人都收到了一份赏心悦目的新年礼物——“开门蓝”:阳光明媚,碧空如洗,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空气质量全优。
比这更让人们赏心悦目的还有:2019年7月23日,“大暑”节气,广东多地出现大彩虹。2020年6月、9月,广东更是多地出现双彩虹美景。2020年9月24日傍晚,广州市区连续两天双彩虹当空舞。
▲广州双圆彩虹刷屏朋友圈
人们惊喜若狂,争相拍照。一时手机转发霸屏,信息飘荡长空。
谁持彩练当空舞?
那是无数双心有环保、情系环保、致力环保的人们的大手捧出的、辛勤奋斗的双手托举的。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蓝天彩虹是保卫得来的。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2020年,广东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5.5%,创近年来最好水平。
得益于早发现、早研究、早行动,自2015年起,广东空气质量六项指标连续多年整体达标。2018年珠三角PM2.5年均浓度为32微克/立方米,从全国大气防治原有三大重点区域“退出”。然而,入之愈深,其进愈难。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当前大气污染防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粤港澳大湾区面临臭氧和PM2.5二次污染防控的巨大挑战和引领中国空气质量改善的历史使命。粤港澳大湾区具备支持二次污染防控的雄厚基础,有能力先行先试探索出臭氧和PM2.5协同控制的中国模式。”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张远航放眼全国,向广东大气污染防治提出建议。
一个模式,全面探索。广东大气污染防治朝着“以臭氧污染防控为重点、臭氧和PM2.5协同控制、引领中国空气质量改善”的新目标,在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的新征程上奋力攻坚。
“开了这么多公交车,就数这种纯电动车最舒服,无油烟,噪声也小。”有着36年驾龄的陈师傅对电动公交车赞不绝口。
▲广州纯电动公交车
2018年广州加快公交车电动化步伐,投入上百亿元,新建充电桩4353个、投入纯电动公交车11225辆,实现了全市公交车100%纯电动化。仅此一项,一年可为广州减少氮氧化物约两万吨,约占全市氮氧化物排放总量的10%。
电发出去就是钱。面对纳税大户,广州壮士断腕,2018年先后关停位于市中心的广州发电厂、旺隆电厂、粤华电厂等9台燃煤发电机组。2019年广州提前一年完成省下达该市三年减煤199万吨任务。
几年来,广州按照“减煤、控车、降尘、少油烟”的治气“九字诀”,并以“一张蓝图干到底”的精神,不断深入推进各项大气治污工作落实,推动大气环境持续改善。
2018年PM2.5实现达标的还有广州的近邻——佛山。该市在全省率先成立了环境保护委员会,由市委书记、市长共同担任主任;建立健全“市区镇村组”五级联防联治环保问责机制;在全国首创黑烟车限行抓拍扣分处罚;全市全天24小时禁行黑烟车。“佛山蓝”正成为这座制造业名城的靓丽底色。
▲佛山市南海区环境保护监测站技术人员实时监控动态画面,对抓拍证据进行审核
2019年,全省PM2.5平均浓度下降到27微克/立方米,创历史新低,广东21个地级以上市PM2.5首次全部达标。
PM2.5浓度在下降,臭氧(O3)浓度却在上升。监测数据显示,广东省O3浓度波动上升,从 2015年的126微克/立方米逐年攀升到2019年的158微克/立方米,逼近160微克/立方米的国家二级标准限值。2019年臭氧作为广东空气首要污染物的比例为64.1%。臭氧污染成为打赢蓝天保卫战的“拦路虎”。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2020年初,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提出以完成约束性指标为首要目标,以臭氧污染防控为重点,形成“突出减排、狠抓重点、精准降超、应急削峰、省市联动、区域联治、专班指导、探索示范”的32字治气新思路。省生态环境厅创新举措,邀请省内外有关科研单位组建省大气污染防治“硬任务”攻关攻坚中心,并统筹协调5家科研单位团队驻点,对口帮扶重点地市“打赢蓝天保卫战”工作,把论文写在大地,把科研做在治污攻坚第一线。
肇庆是重点帮扶城市之一。七年前,广东首次按空气质量新标准排名时,这座山水城市却在全省“垫底”,令全市哗然。知耻后勇的肇庆大力推进科技治污。“科学”和“管理”双闭环工作机制的建立,推动了肇庆市蓝天保卫战工作向精细化、纵深化发展。2020年肇庆空气质量排名跃居广东省第13位,空气质量改善幅度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一。
气象不可控制,减排才是硬道理。为做好臭氧污染防控,2020年初始,全省各地对占全省VOCs排放总量76%的5650家重点监管企业实施销号式综合整治。自5月起,省生态环境厅启动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治理达标排放“百日服务行动”,分批分组对各地市VOCs销号式综合整治进行全覆盖现场帮扶指导,规范企业排放管理行为。9月又发起保卫蓝天“百日冲刺”行动。
▲执法人员现场检查企业废气治理设施运行情况
“回过头看,两项行动为实现2020年广东空气质量达标打下坚实基础。”省生态环境厅大气处负责人说:“这一年我们的工作都是以日计,可谓一天都不容有失。每天我们都会在微信工作群里盯着这些数据,加强污染治理。特别是加强轻微污染天气的应对,实施临界污染天‘抢’优良天。”
监测数据显示,9月23日“百日冲刺”行动以来,全省AQI达标率同比改善17.4个百分点,为全年贡献4.4个百分点,也为打赢2020年蓝天保卫收官战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持。2020年全省臭氧浓度为138微克/立方米,较2019年下降12.7%,实现四年来PM2.5与臭氧首次同步下降。
空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需要更多的“源头”治理。先行者再出发。作为国家低碳省试点,广东积极探索把降碳作为源头治理的“牛鼻子”,推动经济、能源、产业等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广东是全国核电利用第一大省,也是“西电东输”用量大户,近年来风电产业也步入快车道。各种清洁能源的广泛应用,为广东经济发展源源不断注入绿色动能,也为南粤大地送去风清气朗的一片蔚蓝。据统计,2020年1至11月,广东消纳清洁能源电量3082亿千瓦时,按照等量替代煤电测算,达到了减排二氧化碳约24188万吨的效果,以平均每亩树林减排1.336吨二氧化碳折算,相当于植树约18105万亩,植树面积约等于16.2个广州。
蓝天彩虹就是这样日积月累,回报澄清的天空;大自然就是这样天道酬勤,给人们以美好馈赠。
有堵有疏,有舍有得
建设南粤秀美生态家园
“水变清了,又有鱼虾了!”韶关市翁源县上坝村村支书何奉明感叹道,“大宝山矿新山片区废弃矿山的修复,最大受益者还是我们这些住在山脚下的村民。”
▲韶关大宝山新山片区矿山修复前后对比
由于废弃矿山带出酸性污水,下游上坝村的横石水曾经长期重金属超标,鱼虾绝迹。韶关被确定为全国十个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后,通过“省市共建”,共投入超过20亿元,完成90多家涉重金属企业整治提升,全面落实145项重金属污染治理工程,实施污染源头控制,化解区域环境风险,横石河水质也从Ⅴ类稳定上升至Ⅲ类。
珠三角的广州、深圳、佛山、中山、东莞等5市,作为污染地块环境监管国家试点,创新开展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规范化开发利用,让一块块污染地块焕发新生。部分钢铁、化工企业遗留地块经过严格的监测调查和修复,华丽变身公园、写字楼。
“之前一吨树脂危险废物(以下简称危废)焚烧处置费要1.1万-1.2万元,最高时达1.5万元;2019年10月起,降至8000-9000元,现在不到6000元了。”在广东松下电子部品(江门)有限公司的危废贮存仓库里,公司环保负责人向记者算了一笔账。
让松下等危废产生企业直接受益的是江门市一批新建危废处理处置设施的建成投产。2020年底该市危废处置能力达到55.8万吨/年,较前两年增加了129.6%。曾因危废问题被生态环境部约谈的江门市的嬗变,折射了广东全省危废工作的巨变。2018年底,广东这项工作还在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中被专项督察;一年多后,却作为先进典型在全国性会议上作经验发言。
▲江门华新水泥(恩平)有限公司为危险废物找到好归宿
有堵有疏。在推进危废信息化管理、跨省联防联治、加强环境执法的同时,广东大力推进危废处理处置设施建设。全省工业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从2016年的320万吨/年增长至2020年的770万吨/年。
“无废城市”建设让深圳越来越净、越来越美。围绕建筑废弃物、生活垃圾、危险废物等各类固体废物,深圳构建了58项建设指标,设立了100项建设任务。截止2020年底,已完成36项指标、76项任务,其中有8项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 2018-2020年期间,广东共安排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相关资金329.28亿元,推动建立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体系,建设美丽乡村。
目前,广东已有22个市县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称号、3个区县荣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
有舍有得。自2018年起,顺德将村级工业园改造作为“头号工程”,在顺德大区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土地再革命”“效率再革命”。通过拆除、整理、提升,腾出来近100平方公里的优质土地空间,在此基础上打造出一批智慧、生态、安全、人文、美丽的现代主题产业园。
“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通过环保引领和倒逼,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让发展更高效。”省生态环境厅执法处负责人介绍,2018年以来全省加强“散乱污”工业企业(场所)排查整治,全省累计压减钢铁落后产能357万吨。落后产能的淘汰,为全省战略产业、新兴产业发展,腾出宝贵的环境容量与空间。
▲在中山市生态环境局的指导帮助下,洋紫荆油墨中山有限公司投资3000万元建设了VOCs综合治理设施,对废气的处理率达到了95%以上
处罚不是目的,规范才是根本。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广东省强化企业环保服务,6000多家企业被纳入监督执法正面清单,6类工业企业免于现场执法检查,对轻微违法行为建立容错纠错机制,指导企业及时改正,助力企业复工复产。
有破有立。虽是冬日,广东第一大岛——东海岛重大项目建设却“热火朝天”。宝钢股份湛江钢铁基地、中科炼化、巴斯夫等三个投资分别超100亿美元重大产业项目落户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海岛,或建成投产、达产增效,或落地建设,为助力湛江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添上浓重的一笔。
▲湛江东海岛上“巨无霸”项目云集、实施绿色发展、打造循环经济
“在适宜的地点发展合适的项目。”省生态环境厅环评处负责人指出,按照“该严则严、能简则简”要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大力推进环评改革。牵住“三线一单”制度的“牛鼻子”,在全省划定2383个陆域、海域环境管控单元,实施“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差异化管控,构建区域高质量发展新格局,让强者更强、优者更优,各具特色、相得益彰、发展更充分。
“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精明的广东人在治污攻坚中算起了经济账,真切感受到了环境治理带来现实的生态“红利”。
以茅洲河为例,几年来的治理让2万多亩土地得到释放,河道沿线成为产业转型和城市发展的“新引擎”。据专家初步测算,茅洲河深圳段累计完成治水投资380亿元,但释放土地价值即达1200亿元。一批批高新技术企业相继入驻、一座座科创与孵化平台落地扎根,生态红利持续释放。根据《广东万里碧道总体规划(2020-2035年)》,到2030年全省将建成1.6万公里碧道,掀起广东新一轮治水大幕。
经济更发展,环境更美好。2020年广东省GDP突破11万亿元,再创新高;生态环境质量也达到五年来历史最好水平。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的新画卷在南粤大地徐徐展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引领下,广东将继续砥砺前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谱写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来源:人民网、广东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