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要闻
“互联网+”能否开启垃圾分类新做法
互联网+垃圾分类的发展模式再一次成为焦点话题。我国居民端垃圾分类工作自2000年开展,但十余年来成效不彰,推进缓慢,垃圾分类模式仍尚未完善。近年来互联网及物联网技术得到充分应用,也为垃圾分类注入了新的活力,困境下催生的“互联网+垃圾分类”为这个互联网行业带来新的可能,也将成为我国垃圾分类行业发展的新方向。
垃圾分类的本质是不同类型生活垃圾从产生到处置全流分类管理的过程,主要包含了“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四个部分,在我国,这四个部分主要由三类运营主体分别进行管理:物业或垃圾分类运营商,主要负责分类投放、分类收集部分;环卫运营企业主要负责分类运输部分;末端处理处置企业负责分类处置部分。而互联网技术渗透最为有效、提升最为明显的便是处于链条最前端的分类投放、分类收集阶段。主要原因在于生活垃圾的产生源过于分散,以往垃圾分类工作中最主要的痛点之一就是无法对生活垃圾进行溯源,使得奖、惩机制成为空谈,经济、法律双重杠杆均失去作用,从而导致没有垃圾分类工作的有效抓手,形成死局。
现实困境催生了利用“互联网”进行垃圾分类的可能。互联网技术的渗透及应用,采取了以实名注册,通过将二维码贴在垃圾袋上,对正确的垃圾分类进行积分奖励、错误的垃圾分类进行溯源指导或督促的方式,解决了以往生活垃圾无法溯源给垃圾分类工作带来的阻碍。目前常见的两种模式包括:居民将生活垃圾分类后投放至不同的垃圾收集容器中,并通过垃圾袋上的二维码进行积分用于兑换商品;第二种模式则是居民通过手机APP预约上门收集分类后的生活垃圾,并获得相应的积分用于兑换商品。可以说目前我国的互联网+垃圾分类无一例外地采用这两种方式之一或混合执行。
但很难形成完全市场化的商业环境,难以长期稳定运营。因此一方面地方政府需有足够的法制支持,规范垃圾分类行为,对不合格的垃圾分类应有一定惩戒措施,再辅以奖励机制的激励作用,奖惩结合才能更好的推动垃圾分类全面强制执行。目前较为完善的信用体系,随着垃圾分类的进一步深入,未来有望将不合格的垃圾分类行为在信用体系中有所体现,从而将进一步培养居民自觉、准确垃圾分类的意识。
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垃圾综合处理需要全民参与,作为居民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已成为全民参与垃圾分类的最佳入口,与线下垃圾分类运营平台有机结合,可将传统的积分奖励方式真正货币化,提高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及粘性。同时利用信用体系与垃圾分类的惩罚措施的有效融合,使垃圾分类的惩罚措施更有力度,奖惩结合将使得城市垃圾分类体系的运营更加有效。“互联网+垃圾分类”将成为真正的垃圾分类“新时尚”。
微信客服
官网二维码